本文引用自abcfamily88 - [小兒知識]原來是出院那天被傳染腸病毒~~

腸病毒潛伏期    :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,平均約3到5天。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多數感染者(約50﹪至80﹪)沒有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,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,包括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、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、心肌炎等。

腸病毒好發時期 :腸病毒適合在濕、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,臺灣地處亞熱帶,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,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。依據臺灣地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,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,重症致死率約在3.8%至25.7%之間。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,克沙奇病毒居次;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


  由全國五百餘個定點醫師監視系統資料顯示,
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,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,即緩慢降低,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。以年齡層分析,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,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%;在死亡病例方面,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

腸病毒類型以及症狀特徵:

1.泡疹性咽峽炎: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為4至6天。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
2.
手足口病: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7~10天。

3. 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特徵為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,持續4至14天。

4.
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: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蒼白、發紺、嘔吐。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,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,快速演變成心衰竭、休克、甚至死亡,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。


5.
流行性肌肋痛: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合併發燒、頭痛及短暫噁心、嘔吐和腹瀉,病程約1週。


6.
發燒合併皮疹: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,有些會出現小水泡

預防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 

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,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,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(小兒麻痺除外),又可經口、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,控制不易,故民眾應注意下列預防方法:

一、高危險群: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,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、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。

二、增強個人之免疫力: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、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,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,以提高抵抗力

三、加強個人衛生:正確且勤加洗手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。

四、注意環境衛生: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,兒童玩具(尤其是帶毛玩具)經常清洗、消毒。 

五、避免接觸受感染者: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,不要與病患(家人或同學)接觸,尤其是孕婦、新生兒及幼童。

六、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

七、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:

(一)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(糞便、口鼻分泌物),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

(二)多補充水分,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,以避免傳染給同學。

(三)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,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,嚴重程度可能提高。

(四)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:

1.有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,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。

2.肌抽躍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。

3.持續嘔吐。

4.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煩躁不安、意識變化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全身無力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5.患者應避免與孕婦、新生兒及小孩接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努力向前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